你所在的位置: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 > 新闻中心 > 院内新闻 > 信息正文

通知公告 医界新闻 院内新闻 视频中心 图片新闻

与患者风雨同路

作者: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03日 信息来源: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 收藏 点击量:

      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个精神科安静、清新,绿荫掩映的一排排楼房整齐有序,医院的通道十分洁净。在精神三科主任杨顺英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病区。
      杨顺英是本次医疗救助康复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她刚随康复项目领导小组到县上确诊、筛查受助对象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原来,自今年3月开始实施医疗救助康复项目以来,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就积极组织医生、护士、功能科医务人员,积极配合玉溪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深入到各县,区进行救助患者的确定。由于极重度精神残疾人大多在偏远山区的贫、特困家庭,加之这些患者处于不清醒不理智状态,很难将患者集中起来就近确诊,所以常常得走村串寨,深入到病人家庭“一对一”确诊,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所有工作人员打破休息日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
      连日的辛苦工作,杨顺英说她和一些同行、领导小组的成员健康都受到了影响,在接受采访的当天,记者发现她的噪子一直都是哑的。
      不过,在杨顺英和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二院医务人员看来,自己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救助,并通过这种救助朝着正常的世界走近了一大步。
      澄江县海口镇永和村委会村民刘某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后,发病时常常会对周围人进行身体攻击,自己的父母也被多次砍伤,由于家庭贫困,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其父无奈之下,只好把他用铁链锁住。本次救助项目实施后,刘某作为第一批救助对象受到治疗。当医生打开了他身上的铁链,其父松了一口气:  “家里实在是没有办法才用铁链把他锁住,否则一家人只能照看着他,到田里做活都不行。现在,我心里也踏实了。”
      通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刘某的病情明显好转,发病时已无明显伤人情形。
      通海县一妇女王某患精神分裂症多年,发病时总是大哭大闹,认为周’围的人都企图谋害她,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对其实施治疗,家人多年来因为其发病而饱受身心折磨,曾经美满的家庭一直生活在阴影中。本次受得康复救助入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她现在已经能清醒的对医生说,想治好病快点回家,因为她想家了。
      本次康复活动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让人可喜的是,“这些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大都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的还具有一定的简单劳动能力。”精神二科主任刘琼说。
      当然,在收助患者一天天好转的背后,记者感受到的是这群特殊护理天使不平凡的爱心。也许在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守着特殊病人的日子,在外人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事实上,医护人员恬静表情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付出。做一名从事精神卫生专科的医护工作者每天都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不理解,甚至是病人发病时不理智的身体伤害。除了医务护理,面对患者,精神卫生专科护士还得担当病人家属,为病人修发、洗澡、更衣、大水便护理,无一不做。
      更让人敬畏的是,本次医疗救助康复项目的实施,由于病人不断增加,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所有医务人员都是一人顶几个,有时是不分昼夜的加班,然而,面对自己所承担的一切,所有医护人员都说:  “在我们医护人员的眼中,精神病患者更多的不是可怕而是可怜,因为患者丧失思维能力,生活上难以自理,而且常常承受社会责难,自身又很苦闷。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也正因为这份博大的真心,该科医护人员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细做精,对留在家中服药治疗的病患,医务人员自己设置了爱心提醒卡,卡片上把每一个病人哪天吃什药、该配以什么治疗和注意事项都写得一清二楚,同时把主治医生的电话留在上面,每个医务人员做到二十四小时开机,以保证病人及家属随时找到。
  心在采访中越来越温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免费医疗救助项目的继续实施,更多患者会逐渐恢复健康,更多的家庭会找回幸福。
      采访结束的时候,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都表达了同一个心声,他们说:“精神病患者一直都是一个倍受歧视的弱势群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努力,同样需要家属、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很多通过治疗病情能得到基本控制的病人,出院后很难回归社会,更多的还是被亲人和社会遗弃。但是就算病人家属放弃了,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希望社会不要对他们有所歧视……”
      他们希望能借报纸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段话。
移动平台扫描二维码查看

相关热词搜索: 玉溪市 患者 病人